Porsche 萬籟俱寂 24 小時

萬籟俱寂 24 小時

生活風格
閱讀時間: 6 分鐘
2020-07-06T00:00:00

從外人角度觀察德國時,焦點時常迅速地轉移到「德國高速公路」——極速狂飆的畫面讓大眾印象深刻。然而,這個國度中也有林蔭大道與湖泊、自然風光及深度文化。本文將由保時捷 Taycan 帶領您,前往一段探尋歌德、馮塔納與貝多芬的旅程。

我們穿越這片沈默靜止的土地,避開高速公路上 24 小時不停歇的急馳飆速,不疾不徐地享受每一段鄉間道路,追尋德國浪漫派詩人與哲學家的足跡。馳騁於保時捷 Taycan 之中,柔緩如輕舟划水,或如順風航行的帆船,此時無聲勝有聲,在寂靜的運作中不斷前行。在足以載入歷史的此時此刻,行駛過杳無人煙的道路,探訪那些歷史上的偉大人物。位於巴伐利亞南方的新天鵝堡是我們的起點,北部布蘭登堡邦的新魯平(Neuruppin)則是這趟旅程最北的一站。

童話城堡: 新天鵝堡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遺留後世最著名的珍貴遺產。

在不斷前進的旅程中,傾聽自己的思緒,Taycan 猶如為此而生。與歌德和席勒相遇在威瑪,前往布蘭登堡拜望馮塔納,在萊茵河畔的波昂慶賀貝多芬 250 週年誕辰,我們的腦海中滿載著詩歌與樂章。

旅程由南往北,自東迄西,但完全排除「德國高速公路」上從甲地到乙地的移動。我們心懷千思萬緒踏上旅途,駕駛這輛純電動運動轎車尋訪德國境內的斑斕景色。輕歌劇風格的巴洛克壯麗與鮮明的包浩斯俐落交相精彩,我們在中世紀城鎮中心、歌德式大教堂、古典主義與狂野的大自然中徘徊流連。

視線越過德國邊境,一窺鄰國奧地利、波蘭、捷克與法國別樣的風土人情;丹麥風光也值得一探,可惜今年初爆發的疫情不容我們造訪北海岸的綺麗景緻。

與歌德、席勒及格羅 佩斯有約

威瑪坐落在德國中部圖林根邦境內。行經通往市中心的鵝卵石道路,與著名的安娜•阿瑪利亞公爵夫人圖書館、民主廣場及城市宮擦肩而過。

Taycan 停妥後,一行人以步行繼續,恰如歌德所言:「唯有用雙腳走過,才是真正的造訪」。我們抵達威瑪的花園歌德故居——那是這位偉大作家在 1776 年來到威瑪時的首個落腳處。在伊姆河畔如詩如畫的花園裡裡,他創作了《魔王》(Erlkönig),迄今仍是學校教科書中傳授的著名詩歌。另一所坐落在婦女廣場(Frauenplan)旁的歌德故居,遊客同樣也只能從外部觀看。歌德在此一直居住到 1831 年離世。

對面的歌德噴泉難得形單影隻地潺潺流動,一旁則傳來正宗圖林根香腸煎得滋滋作響的香氣。不到 500 公尺遠處,劇院廣場上矗立著一尊雕像,紀念這個城市的兩位文壇巨匠:站立在歌德身旁的是同代詩人席勒。《魔法師的學徒》(Der Zauberlehrling)遇上《強盜》(Die Räuber),兩位世界文豪開創了威瑪的「黃金時代」。隨後,在 1850 年「白銀時代」繼而登場的是作曲家法蘭茲•李斯特(Franz Liszt)及理察•華格納(Richard Wagner)。20 世紀之際,影響後世藝術風格深遠的包浩斯學院於 1919 年在此創立,威瑪再次匯集眾人目光。建築師瓦爾特•格羅佩斯(Walter Gropius)的主要理念是:主張將藝術從工業化中解放,並重新振興手工藝。這位現代建築及思潮先鋒所講究的「形式追隨功能」,在世界各地掀起一場建築的革命浪潮。如同「古典威瑪」建築群,威瑪、德紹和貝爾瑙的包浩斯建築及其遺址包豪斯建築「霍恩街之屋」(Haus am Horn)也同樣隸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。

薩克森的瑞士

趁著 Taycan 充電之際,我們閱讀了易北河砂岩山脈和下一個目的地的資料:德勒斯登。這個地方孕育了德國作家埃里希•凱斯特納(Erich Kästner),他的兩本童書《小偵探愛彌兒》(Emil und die Detektive)和《天生一對》(Das doppelte Lottchen)是上個世紀德國家喻互曉的重要兒童讀物。

從童年的美好回憶重返現實,電池也已經充滿,是該啟程的時候了。才行駛了幾公里,周遭便是一片匪夷所思的奇觀。砂岩嶙峋,奇兀聳峭,是百萬年來風吹雨打所形成的壯闊景象,不禁讓我們回想從前的地理課,還有地殼變化及大陸漂移學說這些深奧知識。越過易北河時,腦海中的板塊運動論一霎停頓。這條緩緩流動的河川就像一道結合兩個國家的縫線——這一側是薩克森的巴特尚道(Bad Schandau),另一邊則是捷克的傑欽(Děčín)。接近邊境時,便可見「薩克森小瑞士國家公園」的代表性景色——莉莉安岩(Lilienstein),那裡可遠眺德勒斯登的聖母教堂。我們繼續行駛,行經美麗的小鎮皮爾納(Pirna),前往德勒斯登。我們得知:台奧多爾•馮塔納(Theodor Fontane)曾在此地當過藥店夥計;歌德和席勒在薩克森首府也永留長存,他們與其他文人名士的雕像豎立在森柏歌劇院(Semperoper)前。以建築師戈特弗里德•森柏(Gottfried Semper)名字命名的歌劇院曾遭受多次摧毀,在 1878 年歌劇院隆重開幕時,上演的是歌德的創作《在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亞》(Iphigenie auf Tauris)。而近日來大廳裡卻是寂然無聲。

森柏歌劇院: 歌劇院廣場冷清無人,唯有輪胎滾動聲打破了籠罩在德勒斯登的靜默。

與馮塔納橫越布蘭登堡

樹冠含蓄地相互輕撫,樹枝的剪影落在柏油路面自成花樣,林蔭大道精緻如畫,這便是布蘭登堡邊區(March of Brandenburg)既有的自然界浪漫。以電能輕聲向前滑行,遙想馮塔納曾留下的字句: 「我遊遍邊區,發現它遠比我所期盼的更加豐饒繁盛。」台奧多爾•馮塔納是詩意現實主義最著名的代表作家之一,於 1819 年出生在柏林西北方布蘭登堡境內的新魯平,父親是位藥師。

古索城堡(Schloss Gusow): 台奧多爾•馮塔納的小說《暴風雨前》(Vor dem Sturm)中城堡場景的範本。

他熱愛旅遊,然而在遠行於其他國度時卻對家鄉念念不忘,思念讚揚那裡的河川湖泊及水壩森林。布蘭登堡及西波美拉尼亞(Western Pomerania)地區無數的林蔭大道,被這位文學家及戲劇評論家稱為 「遊人的碧綠小樹林」,夏季裡濃密交織的樹叢令他有感而發。

將近六十公里長的奥得濕地(Oderbruch)位在今日接壤波蘭的邊境上,馮塔納在著作《布蘭登堡邊區漫遊》(Wanderungen durch die Mark Brandenburg)中便有諸多描述。他最廣為人知的書作《艾菲•布里斯特》(Effi Briest),是在 1896 年於逝世兩年前完成的創作。一條紀念他的自行車道,引人造訪他在巴特弗賴恩瓦爾德(Bad Freienwalde)的故居及他父親藥店前他的青銅半身像。台奧多爾•馮塔納的第一個名字其實是海因里希(Heinrich),儘管他的著作廣為人知,這個名字卻漸漸被淡忘。

萊茵文化中的貝多芬

波昂沉浸在一片歡欣中,2020 年是屬於路德維希•范•貝多芬(Ludwig van Beethoven)的一年。250 年前,這位或許是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在萊茵河畔的此地誕生,他是奇才,世上最具天賦的鋼琴家之一。

其最聞名於世的創作是《第五交響曲》,開頭的四個音——三個八分音符,一個二分音符——是耳熟能詳的古典樂旋律。貝多芬在三十歲前便受重聽問題所苦,接近五十歲時幾近完全失聰,但依然孜孜不倦地作曲,以雙眼來感受樂音。在波昂巷 20 號可以看到他的出生故居,正面是巴洛克風格的石材外牆,現已改為博物館,毗鄰的建築則設置了室內演奏廳及貝多芬檔案館。或許貝多芬真的曾坐在樓上窗邊作曲,為席勒原詩《歡樂頌》(An die Freude)譜曲,創作出《第九交響曲》中傳唱百世的第四樂章——在兩個世紀後,於 1972 年被選為歐洲之歌。這位頂著一頭亂髮的音樂天才,喜愛到鄰近的七峰山(Siebengebirge)旅行,尤其是山脈最西邊的彼得峰(Petersberg)。在其海拔 333 公尺處有家同名的旅館,曾接待世界各國元首和政府首腦,美國總統艾森豪及衣索比亞帝國最後一任君主海爾•塞拉西一世(Haile Selassie)都曾在此下榻。

列昂尼德•布里茲涅夫(Leonid Brezhnev)也曾以蘇聯共產黨中央總書記身份到訪,之後他的繼任者米哈伊爾•戈巴契夫(Mikhail Gorbachev)也曾做客於此。無論是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或是比爾•克林頓:相信他們也都曾在此眺望腳下的滔滔河水。海因里希•海涅在他 1844 年的諷刺史詩《德國,一個冬天的童話》(Deutschland. Ein Wintermärchen)裡,稱此河為「父親萊茵河」。這條流經歐洲多國的河流總長 1,233 公里,過往曾是分裂的象徵,今日則是連接著各國的重要運輸水路。眼前的河水平靜和緩地流動,我們從容享受寧靜中的壯麗景觀。

彼得峰: 坐落在德國前首都波昂對岸的柯尼希斯溫特鎮(Königswinter)內,具有豐富歷史的山峰居高臨下。

此文首先發表於 395 年第 期的 Christophorus 保時捷車主雜誌中。www.christophorus.porsche.com